【标题】: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探索乡村文化新路径 【正文】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将文化展览、教育活动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采用开放式布局,将展览空间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游客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人流。 在内容上,乡村文博群落聚焦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方面,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博群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乡村文化的窗口。此外,乡村文博群落还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 教育活动是乡村文博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各类文化讲座、手工艺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乡村文博群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还能激发游客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乡村文博群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质,还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乡村旅游业、特色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总之,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作为一种创新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展示乡村文化、举办教育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式,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美丽乡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

无界乡村文化博览园:和谐共生的典范 古建 进化 乡村 该镇 工坊 印纹陶 博物馆 湾里 欢潭村 文化 第1张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当地的乡村博物馆群矩阵又添新成员——位于大汤坞新村的茅湾里陶瓷艺术馆。接下来,这里每周将至少举办两场非遗体验教学活动,致力于打造成为公众欣赏、学习和交流陶瓷艺术的平台。

与该馆毗邻的,是全国首家以印纹硬陶为主题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于去年底开放展览。在学界,有“一部陶瓷史,半部在越地”之说。2006年,作为越国时期重要的民用窑生产基地,茅湾里窑址跻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博物馆将印纹陶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艺术馆则更侧重创新演绎,彼此交相辉映。

进化镇有美丽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动人心弦,这里是“一文一武”布衣都督汤寿潜、民族英雄葛云飞的故里。而以印纹陶博物馆为核心,围绕其间的还有该镇辖内的6家乡村博物馆和文化馆,通过党建联建机制,组团形成了“非常6+1”农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链。

走进欢潭村的欢禧咖啡,这里原为江南织造厂,通过产业招引被赋予新生命,不仅装饰别出心裁,更成为集党建引领、便民服务、文化引导等于一体的“红色驿站”,回乡创业者便是村里的年轻党员。

进化镇党委书记顾欢军介绍,5年来,该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相继投入3500多万元修缮42处古建筑,并且在萧山率先出台文物古建村社的运维管理机制和奖励补助政策。在他看来,保护这些文物古建和优秀文化,关键在于活下来、火起来,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近年来,进化镇将人文触感深度融合进村咖、农文旅产品、宋服体验等业态中,通过时尚化、创意化的演绎吸引游客。比如,在欢潭村,宋韵文化映照在忠义岳家军的巡演中,将历史故事演变为具体场景;在太平桥村,废弃的蓄水电站摇身一变成为悬崖咖啡屋,自然生态与机车文化跨界联名,成了彰显“潮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正成为进化镇的“引流神器”。该镇因势利导,计划以此为载体,将本土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村落风貌等“打包”,融合“共富工坊”的农特产品、文创设计,把“流量”变“留量”,让乡村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走出一条人文乡村、艺术乡建的共富路。

数据显示,得益于一众新业态的落地,2023年,进化镇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3万人次,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7.9万元,同比增长九成多。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