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宇航员出舱靠抬,美国50年前却能行走自如的问题,其实并非是由于技术差距导致的。实际上,这主要与任务需求和设计理念有关。 首先,中国宇航员出舱靠抬,主要是为了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宇航员的行动会受到很大限制,容易失去平衡。因此,通过使用抬的方式来帮助宇航员移动,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安全。 其次,美国50年前能行走自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任务需求和设计理念不同。当时,美国的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因此需要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通过行走的方式,他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这些任务。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宇航员的出舱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例如,近年来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太空机械臂,可以帮助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更多的操作和实验。 总的来说,中国宇航员出舱靠抬,美国50年前能行走自如,并不是因为技术差距,而是由于不同的任务需求和设计理念。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员的出舱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前言

难道我们追赶美国这么多年,还是技不如人?

4月30日下午,神舟17号航天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位宇航员顺利出舱。

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国家航天发展如此飞快,他们出舱还是需要人“八抬大轿”般的抬着。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张

神舟17号宇航员出舱

反观老美50多年前第一次登月,几位宇航员却是神采奕奕,大步流星,一点儿也不需要别人搀扶。

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张

难不成我们现在的航天事业水平还比不上美国50年前?究竟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出舱到现在还不能走路呢?

我国宇航员出舱始终是抬着的

我国的航天事业虽然相比一些国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进程非常之快。

中国的航天事业最早始于1956年,之后,不到20年的时间,我们便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了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全球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3张

后来,中国于1981年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3颗卫星,在当时,我国这样的技术震撼了全世界。

1999年11月,神舟1号顺利发射升空,虽然只飞行了一天,但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独特意义,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了铺垫。

此后,中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陆续升空,我们国家航天事业更是“再上一层楼”。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4张

尤其是2011年之后,据《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这段时间,中国航天事业持续高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空间能力大幅度提升。

具体而言,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7号、长征5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得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前列。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5张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也取得了空前成就,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14日成功实现落月,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工作。

近些年更不用提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依旧是“一骑绝尘”。

2022年11月底,神舟15号花费仅仅6个多小时与空间站完成了交会对接,同年发射的天舟5号货运飞船更是实现了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世界记录。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6张

不得不感叹,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成如此这般“模样”,不可谓是很厉害。

然而,不少人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我们的宇航员返回地球却还是需要抬着。

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出舱是几人抬着的;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出舱也还是抬着的。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7张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8张

回首过往,我们可以发现每次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出舱似乎都是被人“八抬大轿”着,就算不是被人抬,也必是坐着轮椅出现在镜头前。

这到底是为什么?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9张

更让人觉得疑惑的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是抬着出现的,而反观美国人50多年前第一次登月,几位宇航员却是直立走路的,并且他们看起来还很轻松,满目春光的跟人打着招呼,似乎只是去外地旅游一圈回来一样。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0张

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是技不如人?

中国发展了这么长时间,还比不上美国50年前的航天水平吗?

美国宇航员50年前就能直接走路?

这倒也未必,50多年前,美国的阿波罗11号不可谓是轰动一时,光它的发射现场就吸引了超100万人围观,不仅如此,全世界观看直播的观众也创造出记录,达到6亿人。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1张

更甚于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还在白宫办公室观看了那次现场直播,这也是很多人熟知的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第5次载人任务。

当时执行这次任务的主要成员一共有3名,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以及迈克尔·柯林斯。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2张

当时美国人的本意是为了登上月球,最后他们也成功了,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这两位宇航员先后成功登上了月球。

这无疑成为了我们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的那样:“That’s one small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译文:这是我的一小步,但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3张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4张

美国人登上月球留下的脚印

他们两人首先在月表活动了两个半小时,不仅使用钻探取得了月芯标本,而且还拍摄了照片。

后来,阿姆斯特朗他们还在月球上安放了美国国旗,与当时的总统尼克松通了一场电话,一场被尼克松称为“从白宫打出去的最具历史性的电话”。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5张

最后,三位美国宇航员经过8天时间的“太空之旅”凯旋而归,于1969年7月24日返回地球,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至于为什么他们出舱便能直立行走?

在我看来,原因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美国登月是“作秀”,而是有着其他“秘密”。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6张

据相关资料披露,三位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便很快进入了一个用做隔离设施的拖车,所以,其实当时宇航员的真实情况我们很难了解。

再加上因为当时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一些美国人担心从月球上带回来什么不为人知的病原体,因此,美国阿波罗11号的成员在返回地球后被隔离起来,一直到3周之后,相关人士发现他们没有什么事情,这才被“放出来”。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7张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8张

之后,在“放出来”同一天,阿姆斯特朗等人在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地参加了庆祝他们顺利归来的游行活动。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便明白为什么美国宇航员在50多年前返回地球能够直立走路了吧,我认为,其实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美国登月是“作秀”,也不是他们的技术有多“牛”,真实原因兴许是下面这张图片是他们在隔离3周之后拍摄的,那时他们已适应了地球的引力,自然便可以像登月之前一样直立行走了。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19张

这点我们从2022年美国“联盟MS-22“飞船返回地球的图片便能看出,当时美俄三位宇航员同样是被人抬着出现在镜头的。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0张

图片来源:2023年9月29日发布,新京报官微

那么,到底为什么宇航员出舱不能第一时间走路呢?

宇航员出舱不能第一时间走路的原因

一方面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提及的,月球和地球的重力并不相等。

鲜少人知道,我们人类长时间在地球上生存,身体里很多骨骼、肌肉其实是为了对抗地球重力而生的,可一旦到了太空,这些便“全部没有用武之地”了。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1张

就拿太空空间站来说吧,在那里,人们基本感受不到重力,无论是倒着睡、趴着睡都无什么区别。

而偏偏我们的肌肉是很“神奇”的,如果长时间不用,它便会萎缩,肌肉萎缩会造成什么后果,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深有体会。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2张

还有长时间待在太空,宇航员的骨骼也很难得到足够的刺激,长此以往下去,极有可能导致骨骼内部结构退化,更严重者,或许还会造成腿部骨折问题。

正是为了保护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宇航员出舱后通常是由人抬着出镜的。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3张

另一方面,由于返回地球时,返回舱会快速穿过大气层,宇航员需要承受巨大旋转和撞击,虽然进行过多次训练,但他们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为了避免宇航员摔倒,所以,出舱后,必须抬着走。

“中美宇航员出舱差异解析”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 三星伴月天象即将上演 地球 巴兹·奥尔德林 神舟飞船 火箭 神舟电脑 迈克尔·柯林斯 人造卫星 技术 苏联 法国 阿波罗 杨利伟 纽约 世界历史 嫦娥 洛杉矶 芝加哥 王亚平 国创上头条 聂海胜 日本 第24张

不得不说,宇航员真的是太伟大了,让我们向这些宇航员致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各抒己见!

本文内信源来自:

1.《百度百科——阿波罗11号、中国航天事业、中国探月;北京文艺广播微博号;纪录片《Apollo 11》》

2.《“人间四月天”重返地球 神十七航天员回家》中国新闻网,2024年5月1日发布;

3.《滞留太空一年、绕地飞行近六千圈,三名美俄宇航员终回地球》新京报官微,2023年9月29日发布;

4.《50年前的壮士出征: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2019年7月16日发布;

5.《【图刊】探月那些事儿》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13日发布;

6.《科普 |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中国青年网-央视网,2021年9月18日发布;

7.《Charles Murray,Catherine B.Cox.阿波罗登月之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