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这条中轴线,映射一座古都历史与新韵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那条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对称的格局。在北京,这条中轴线从南至北,贯穿了故宫、天安门广场、钟鼓楼等重要地标,展现了古都的庄严与辉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中轴线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北京也在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中轴线的两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例如,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化设计,与故宫的古典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 此外,中轴线上的一些传统建筑也得到了新的诠释。比如,前门大街的改造,既保留了老北京的风貌,又引入了新的商业元素,使之成为游客体验北京文化的好去处。 在中轴线上,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在胡同里闲逛,还是在南锣鼓巷品尝小吃,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 总之,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旧交融的象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北京,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古都。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文化新观察|这条中轴线,映射一座古都历史与新韵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1张

新华社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这是一条贯通古今的壮阔中轴——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

  历经岁月洗礼,从历史深处走来,北京中轴线映射出一座古都的历史与新韵,也生动述说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3张北京中轴线鸟瞰(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城市之轴】

  提到北京中轴线,便不得不提《周礼·考工记》。

  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4张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故宫(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美秩序”?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北京中轴线”上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它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自13世纪至20世纪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长期的延续与活力。”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介绍。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是不断传承并持续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轴线,它集中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景观的融合,展现出传统中轴线规划理念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

【时代之轴】

  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万宁桥两侧栏杆呈现不同的状态:有些已经风化严重,有些看起来依然光亮洁白。

  其中,风化严重的部分是古代留下来的汉白玉构件,其余的则是后来修缮使用的石料。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5张万宁桥(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古与今的对话,历史与当下的映照。由万宁桥而放眼整条中轴线,从钟楼上铸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到历经风雨洗礼的南段道路遗存,我们如此真切触摸到岁月的风霜、时代的印记。

  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

  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

  “伴随时代的更迭,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也在发生转变。曾经,这条轴线的中心是故宫;现在,这条轴线的中心则转移到了天安门广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6张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今日,当我们置身于北京中轴线,一种属于当下的“时代感”同样会扑面而来:

  晨光熹微,游人守候在天安门广场周围,等待国旗升起的庄严时刻;日落时分,人们走进景山公园,领略夕阳映照下的古都风采;路过鼓楼,不少行人停下脚步,与“网红”景点合影留念……

  从文物修缮到景观视廊整治,从申请式退租到环境整治,如今的北京中轴线,正以更加壮阔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铭刻下新时代的印记。

【文明之轴】

  事实上,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前,沿线的故宫、天坛、万宁桥等已经是世界遗产了。那么,“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已有遗产价值有什么不同?

  “故宫、天坛作为独立的世界遗产展现其各自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见证了中国历史。作为‘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故宫、天坛和构成‘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的其他组成部分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文明更为宏大的中国故事。”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传统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的物质缩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7张  天坛祈年殿(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一条历史的轴线,也是一条文明的轴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带着文明的视野,向更远处眺望,可以发现,北京中轴线其实远不止7.8公里。

“古都中轴线:历史与新韵的交响” 北京中轴线 故宫 天坛 北京市 第8张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一路向北,“工”字形建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观如“凌空藏宝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硕大篆书“史”字悬于其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座北京文化新地标比邻左右、呈鼎足之势;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一路向南,从南海子湿地公园,到大兴国际机场,人文、自然、科技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和谐“乐章”。

  “‘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是一个大国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弘气象,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传承。它是历史的、现在的,也必然属于未来。”邓超说。

  记者:王鹏、施雨岑

发布于:北京